中国禅宗的第一代祖师菩提达摩的介绍
菩提达摩(—535或528)是梵文bodhidharma的音译,略称“达摩”,是中国禅宗的第一代祖师。据《续高僧传》载,他是南天竺人,属于婆罗门种姓,通彻大乘佛法,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。北魏时曾在洛阳、嵩山等地传授禅法。另据《景德传灯录》记载,他是南天竺香至国王的第三子,属刹帝利种姓,通晓大小乘佛法,曾从般若多罗参学,与佛大先并称为“门下二甘露门”,四十年后传承衣钵。
梁武帝普通年中(520—527),一说南朝宋末(477),达摩渡海来到中国南海(今广东广州)。梁武帝遣使请其至建康(今江苏南京)。梁武帝问达摩:“如何是圣谛第一义”达摩答:“廓然无圣!”梁武帝又问:“对朕者谁”达摩答曰:“不识。”武帝问:“朕自登九五以来,度人造寺,写经造像,有何功德”达摩答曰:“无功德!”武帝又问:“何以无功德”达摩曰:“净智妙圆,体自空寂。如是功德,不以世求。”武帝不悦,达摩知机缘不契,即渡江进入北魏。“廓然无圣”是在说明凡圣不二,是法平等的道理。“无功德”是因为禅宗重在明心见性,梁武帝没有追求心性上的开悟,所以并无功德。后来禅宗《碧岩录》把这个故事作为第一则“颂古”流传,使之成为禅门众所周知的公案。
达摩与武帝语不相契后,离开建康北上至嵩山少林寺,“面壁而坐,终日默然”九年之久。传说经过九年的面壁,达摩的身影印入了面壁石上,就连衣褶皱纹也隐约可见,于是人们把这块石头称为“达摩面壁影石”,把这个达摩曾经面壁的天然石洞叫作“达摩洞”,而这种禅坐入定的方法被称为“壁观法门”。经过九年的面壁,达摩终于等来了继承人,把禅法传给了二祖慧可。
达摩祖师的代表思想是“二入四行说”。“二入”,是“理入”和“行人”。“理人”是教理,“行人”是实践。“理入”的主要内容是“壁观”,核心在于教人住于一境,不起他念,从而达到寂静无为的境界。唐代宗密禅师说达摩的壁观法教人“心如墙壁”,可以屏蔽外境的诱惑干扰(《禅源诸诠集都序》卷二)。所谓“行入”是指“四行”,即报怨行、随缘行、无所求行称法行。四行就是要求人们在日常修行中,以此心此行包容一切,和谐自他,远离一切爱憎怨恚,无欲无求,无所执着。
达摩禅法的特点在于“藉教悟宗”,即通过佛学理论的参悟来获得觉悟;而觉悟之后,则教人“不随于文教”,不要拘泥于言教。后世以达摩禅确立的“不立文字,教外别传。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”为禅宗宗旨。又有人因为达摩专以《楞伽经》教人,并以此作为参禅印证的标准,故又把禅宗称作“楞伽宗”。达摩把《楞伽经》传授给二祖慧可时说:“我观汉地,唯有此经,仁者依行,自得度世。”可见《楞伽经》在其心中的重要位置。
随着禅宗在中国的发展,达摩逐渐成为传奇性人物。有关达摩的晚年,有人说他中毒而亡,葬于熊耳山上林寺。有人说魏使宋云度葱岭时,碰见达摩手持只履翩然而去,所以又有“只履西归”的传说。
关于达摩的师承亦有很多传说。《楞伽师资记》上推求跋陀罗为初祖,菩提达摩为二世,下以神秀为七世。神会则坚称禅宗南宗为正统,以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,下传二祖慧可、三祖僧璨、四祖道信、五祖弘忍、六祖慧能。随着南禅的兴盛,这种说法成为主流。
达摩的著作有《少室六门集》上下两卷。弟子相传有慧可、道育、僧副和昙林等。
声明:本站所提供的资讯信息不代表任何投资暗示, 本站所发布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,仅供参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