庐山东林杂诗

释慧远①

崇岩吐清气,幽岫栖神迹②。

希声奏群籁③,响出山溜滴。

有客独冥游,径然忘所适④。

挥手抚云门⑤,灵关安足辟⑥。

流心扣玄扃⑦,感至理弗隔。

孰是腾九霄⑧,不奋冲天翻

妙同趣自均,一悟超三益⑩。

【注释】

①慧远(334~416):东晋著名高僧。俗姓贾,雁门楼烦(在今山西宁武附近)人。早年,慧远学儒,博综六经,尤善老庄。二十一岁那年,慧远和他的弟弟慧持一起在太行恒山(在今河北曲阳西北)皈依道安,听讲《般若经》后忽然有所感悟,认为“儒道九流皆糠秕耳”,于是欣然削发出家。

②岫(xiù):山穴。

③希声:轻疏之声。籁:从山林孔穴中发出的自然声响。

④所适:所到之处。

⑤云门:天门。

⑥灵关:群灵出入之门。

⑦玄扃(jiong):扁为门窗上的插关。“玄扃”意即玄关,为入佛之门。《普灯录》说:“玄关大启,正眼流通。”正是说的这个意思。

⑧九霄:天空的最高处。

⑨翻(he):羽毛,引申为翅翼。

⑩三益:《论语·季氏》:“益者三友……友直、友谅,友多闻,益矣。”这是说,和正直的人交朋友,和信实的人交朋友,和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,就获益了。

【阐说】

这是一首描写庐山东林寺周围景色的山水诗,同时由山水伸展开去,很自然地抒发了诗人此时的悟道心怀。

慧远是东晋时期的高僧,出家后精通“般若性空之学”。在平时的讲经说法中,为了便于对象的理解和接受,往往引用《庄子》的义理作为“连类”。他的这种不废俗书的讲授方法,得到了老师道安的认可。后来慧远辞别老师,在晋武帝太元六年(381)来到庐山东林寺传授佛法,一时弟子如云,影响很大。这首诗,就是他在庐山东林寺周围,忽然目击清景,心有感悟而作。

诗的前面六句,入于慧远眼中的庐山,从远处的高岩到幽深的洞穴,从流布的清气到轻歌的群籁,无不使人赏心悦目,在独自的冥游中,入于物我两忘的境地。其实这种境地,正是出家人平时所追求的至高佛境,而此次得来,却是那么的自然,那么的无意,从而使得慧远浮想联翩,所以接下来便很自然地在后面的八句中,做了顺流而下的发挥:云门玄扁,挥手流心,灵感忽至,佛理弗隔,为什么不由此顺势奋其冲天羽翻,腾向万仞的九霄呢当然,关键还是在于一个“悟”字。

这里的“悟”,是在游赏山水中触类旁通的悟,是云破月来,忽有感悟的悟,是不期而然得之意外的悟,同时也是学问积累水到渠成的悟。这种超然物外妙造自然,理趣无穷,证入至高佛境的机趣,其滋味比起孔门“益者三友”的乐,真是不可以道理计。所谓“儒道九流皆糠秕耳”,在这里又一次地得到了实际的回答。